从教书匠到抗日英雄,致敬这位泗阳老人
2021-11-16 17:25:48泗阳县融媒体中心

烽火年代

无数英雄奏响战斗凯歌

今天就跟着小编

认识一位我们泗阳的抗日英雄

从一名教书先生

到战斗在一线的抗日战士

他的身上有着哪些故事?

一起去看看

潘 干 摄于北京天坛

21岁智救共产党员 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潘干,1915年出生于庄圩乡红旗村,1940年,21岁的潘干在泗阳庄圩区张圩里刘克中家中担任教书先生。当时中共泗阳县委派管伯涛前往庄圩区开展工作。6月的一天,正在教书的潘干听到从东边传来一声枪响,透过门缝看见一人沿沟边朝庄子跑来,到了庄头转身想往庄后跑。潘干知道,庄后是好大一片开阔地,不易躲藏和逃逸,便赶紧招呼那人藏在院中,并让其装作打水以躲避敌人,但敌人上下打量,很是怀疑,架着刺刀进行逼问。见状,潘干便以学生要洗澡为由,与刘克中一起为管伯涛掩护,但敌人仍不死心。

泗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付从利

得救之后,管伯涛给了他两本书,一本叫《我们的出路》,一本叫《联合战斗》。当晚,潘干看了一夜,革命的火种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四、五天后潘干辞去教书行当,跟着管伯涛干起了革命!

出奇制胜献巧计 一心为国难顾家

参加革命后,潘干一直积极投入到抗战一线,先后任乡指导员、乡长、区股长等职,后来又转武装工作,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当看到部队武器装备差,数量少,他就发挥聪明才智,经常就地取材,出奇制胜。一次攻打胡集据点时,因为没有炮不好打,敌人还在周围设置了铅丝围子,潘干就利用天气热这一因素,打了很多条狗,挂在上风头,用狗腐烂的臭味来熏据点,敌人待不住,只能出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潘干带领着队伍顺利攻下了据点。

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泗阳分卷记载

为了早点赶跑敌人,潘干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便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明知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他始终秉持着大公无私的精神,绝不动用公家的一分钱,家人对潘干的革命事业也很支持。在他们心里,父亲一直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英雄。

潘干儿子 潘其昌

不慎受伤变“残叟” 再起文笔书新章

当然战争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晚,潘干在村头与敌人相遇,两相对峙,情况危急,却因为装备问题打掉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但潘干依然带领区大队长枪土炮把敌人打跑回据点去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干没有松懈,重新拿起文笔醉心于文学创作,因为手指伤残,他还很乐观地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残叟。从1976年开始,他先后在省市县各级诗词刊物上发表诗词200余首。1985年经淮阴市批准,与淮阴、涟水、沭阳等地数十名诗词爱好者成立六塘诗社,出刊《六塘诗词》。同时他本人还是江苏省诗词协会和淮阴市诗词协会会员,其传略已被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诗词家大词典》。

潘干诗集及友人赠诗

潘干与诗词爱好者的合影

审核:尹晓玲、葛晓辉

审稿:王汝环

发布:陈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