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东陂古镇的另一面,你了解多少?
2019-11-25 20:54:26连州市广播电视台

记忆中的 那条 石板街

据说,明崇祯丙子年(公元1636年),几个东菀籍谢姓人逃难路经这里,看到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一条河傍山流过,河水绿得发青,河岸树木葱郁,看到此情此景,瞬间有了家的感觉,于是在河边落脚定居,当时河东有座陂,其为了纪念东菀家乡,便管此地叫做“东陂”。

——历史传说

说到连州东陂镇

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当地特色腊味和地下河

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

想一睹地下河的风采

并品尝腊食的独特风味

在这热闹背后

东陂还有其安静而平凡的一面

一条石板街,一座祠堂,一个纪念馆

诉说着东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记忆中的

东陂的石板街中心采用青石板铺就

两边则用鹅卵石砌成路肩

不仅起到防滑的作用还十分的美观

说到这里

不得不夸赞一下我们祖先智慧的大脑

清朝中期,东陂街已成为一条完整的石板街

宽6—8尺

清末,司长冯少珠为方便经商重修石板街

将街道扩宽至1丈3尺

一直留存至现在

石板街很长,足有四华里(1000米)

分为头铺街、接龙街、水拱街等十四条街

其东西两侧有

东门巷、西门巷、左屋巷、右屋巷

岁月的流逝让街道的青石板被脚板磨得光滑铮亮

街道两旁是林立的店铺

还有会馆、教堂、祠堂等

古宅、古街,尽显底蕴

当时镇上活跃着湖南、东陂两支挑夫队

挑夫和商贾路经东陂时

往往都在镇上留宿歇息

可想而知,当时东陂商铺、伙铺有多热闹

走在悠长的石板路上

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上

都给人以独特的享受

仿佛置身于曾驻足赏过的一幅古老书画中。

冯达飞故居

在石板街上往巷子里走大概一百米

就能看到东陂著名的冯达飞将军纪念馆

冯达飞

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广东籍老红军之一

他参加了1927年广州起义和1929年百色起义

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飞行教官

英雄事迹:

工农红军一军团、五军团在攻打漳州时,意外地缴获国民党的一架飞机,但是当时没有人会驾驶飞机。冯达飞奉命星夜兼程赶赴,经检修,他认为这架教练机性能良好,便在没有导航和飞行路线图的情况下,仅靠个人技术和对信仰,毅然从漳州驾机飞越高山峻岭,向苏区瑞金开去。

当冯达飞驾驶飞机飞越敌占区时,敌人以为是自己的飞机,冯达飞利用敌人的错觉扔下迫击炮弹,把敌人吓得心惊胆。

展馆共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冯达飞生前故居

是一个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老屋

走进“光荣之家”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简单大方的大堂

侧边则是卧室及厨房等

整间屋子简单朴素

看似不大却十分方便

可以想象出冯家人简朴而又温馨幸福的生活

展馆二楼则是对冯达飞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

还有一些其手写的家书等等

都保存完好

完整再现了当年冯达飞的人生经历。

谢氏

宗祠位于东陂镇东陂村跃进街42 号右侧

建于明朝

2011年7月公布为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堂的整体建筑有着鲜明的岭南艺术风格

建筑为青砖砌筑,硬山顶

上为阴阳板瓦面

灰塑花卉正脊,为人字形封火山墙。

(祠堂公梁上精美的木雕)

祠堂前设双步廊

以柁墩、斗拱承托前廊梁架

梁架柁墩上雕瑞兽花卉博古

步架间有鳌鱼托脚

上施异形瑞兽斗拱隔架

檐下灰塑莲花锦纹、题诗词、人物故事图案

内置屏门

屏门门柱有鼓形石柱础,有木櫍

屏门后是青石砌筑的天井

天井中间用青石板铺就

天井两侧是两廊

两廊为四檩卷棚顶

(充满烟火气息的大堂)

谢氏宗祠总体布局完整

是研究谢玉楷、谢草芳、谢岩阿生平事迹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条石板街

一个纪念馆

一座祠堂

默默诉说着关于“东陂”的前世今生

这里

不仅有美食美景

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馨小提示:

关于东陂的美(la)食(wei)会在接下来某一天突然出现哦,敬请期待!

- THE END -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编辑:陈昱蓉 金昱伶 王若璇 孟星汝 张伟韬 周和威

指导:祁志慧

审核:吴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