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泗阳,提到"426个孩子一个妈",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有口皆碑的爱心妈妈,就是泗阳春晖民间助学协会的会长张矾。十年来,她凭借着一颗赤诚、坚韧的慈母之心,带动众多志愿者共同走上爱心助学之路,让四百多名身处困境的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奔向更广阔的未来。今年,张矾获评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这几天,即将赴南京求学的准大学生徐燕,收到了一个"爱心行李箱"。行李箱里有书包、小夜灯、防晒霜等十几样物品,这些,都是张矾等春晖助学爱心人士,为徐燕精心准备的。徐燕从小失去了母亲,和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相依为命。12岁那年,她通过春晖助学,认识了"张妈妈"。
受助学生 徐燕:以前小时候都是听别人喊妈妈,在六年级端午节那一天,张妈妈带我去过端午节,帮我们洗了澡、买了新衣服,还帮我吹了头发,就在她帮我吹头发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喊出了"妈妈"。
在泗阳,有400多个孩子像徐燕一样,叫张矾"妈妈",把春晖助学当作"家"。说起张矾与爱心助学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11年。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矾看到媒体发起的一场为贫困儿童寻找资助人的活动,孩子们无助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她。
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会长 张矾:我问举办方,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也想资助一个,看到这些孩子就想起了我的童年,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一位老党员对我们家长达十年的资助。后来我成为一名党员,也想像他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从那时起,张矾就走上了爱心助学的公益之路。她和几名志愿者创建起春晖民间助学组织,靠"铁脚板"一家家走访乡镇小学,问校长、问老师,把需要帮助的孩子信息汇总起来,再家访核实,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进行资助。下乡时遇到衣着破旧,眼神闪躲的孩子,张矾也总是会多留一份心。因为她知道,家境坎坷的孩子往往格外敏感。
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志愿者 王琳 :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我们就不站着不俯视,问他们愿不愿意跟我们交朋友,让我们的孩子也感觉是被爱着的,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
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会长 张矾 :当时有一个小女孩,然后我们去她家回访。这孩子她没有妈妈,她平时很内向,也很少说话。她那天远远地看到我就冲过来喊妈妈。我当时很惊讶,这个孩子为什么突然这个样子,再看看她周围有同学有好朋友,其实她是在想跟她的好朋友说,我也是有妈妈的,我看到这个孩子的举动,我当时就迎合她,我说,妈妈回来了,以后,再也不出去打工了。
张矾从心里把自己当作所有受助孩子的妈妈,带着志愿者们走家入户,给受助家庭做饭、干农活,家中缺什么,就帮着填补什么。一件棉衣穿了三年,冬季每次下乡都要换上,张矾说,孩子们都认得这件衣服,远远看到,就知道是"张妈妈"来了。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穷孩子、苦孩子融入了"春晖"这个大家庭。
徐燕 受助学生:我的生日恰好跟张妈妈是同一天,到高三复习紧张的时刻,张妈妈送了一个很大的蛋糕,我把蛋糕分享给我同学还有老师,感觉很温暖。
为了便于运送物资,张矾还贷款购买了汽车,短短五年内,车程累计已有30多万公里。春晖助学也发展成了拥有1600多名志愿者的爱心组织,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党员就有500多人。先后共有426个孩子获得了资助,30多人考入大学,其中6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胡家园 受助学生:我和我妹妹都是在春晖大家庭的呵护下长大的,我现在已经开始工作了,有一点点小小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次开学季的时候,我也资助了春晖里的一个妹妹,要像张妈妈一样反哺社会,作为春晖的大姐姐,我也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份爱心传递和接力好。
赵云 爱心资助人:张老师真的是一个特别有大爱的人,要跟她学习,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然后参与到他们的成长当中来,希望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
为了增强受助学生家庭的自力更生能力,2015年,春晖助学启动了授渔计划,成立起泗阳县秋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周边镇村发展生态养殖、芦蒿种植等多个特色生态农业项目,让受助学生的家人到基地来工作,既减轻社会负担,又带动受助家庭增收。张矾还牵头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公众每购买一斤桃子,就有五角钱用于助学。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春晖这场"接力"。
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会长 张矾: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坚持在公益助学路上,为孩子们做好志愿服务,帮助更多的孩子。当你成为爱所有的爱将会涌向你,你一个人坚持在做,(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坚持在做,帮助一个,人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财力,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很多人。
张矾说,要对得起孩子们叫她一声“张妈妈”,既然选择了公益这条路,自己就要坚持到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力量,也向更多的人传递出温暖与希望。
( 泗阳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梁婷 王朝辉 编辑/姚娣 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