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清水——清水扁食
2021-03-23 10:06:29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清水扁食

中国的美食千锤百态,其中,把馅儿包在里面的食物对于中国人而言可算独具匠心又源远流长。在中国,北方人大都喜欢以面食为主,而扁食可谓是北方面食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扁食,作为清水当地居民早餐中最受青睐的小吃,已然形成一种传统生活习惯,也是当地令人倍感自豪的文化名片。

清水扁食历史悠久,由南北朝至唐代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宋代的“臊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在清代史料中记载:“元旦子时年复届初一、无论贫贵富贱,皆以白面做扁食食之,谓之者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提起扁食,蔡少芬最熟悉不过这种味道,也是最有情结可言的。现在她经营着的“春韵”扁食馆,少说有三代了,每天早上,无论是上班族的公务员、教师,还是做生意的小贩、农民工,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在她的店吃上一碗香喷喷的扁食,不难说,她做的扁食,正宗地道,香飘十里。蔡少芬告诉我们,她的店,或者县城里大多数扁食馆,都以荤为主,一碗荤扁食看似简单,但要做好荤馅儿,得下足工夫。

臊子是荤馅儿家族中的头号原料,炒臊子便足以考验蔡少芬深厚的厨艺制作功力。一大早,儿子蔡徐坤前往菜市购买新鲜猪肉,一番仔细挑选,上好的五花肉麻利被切成肉丁,配以醋、料酒下锅慢火翻炒,片刻,等臊子表面冒出泡时,滤油上色,将冰糖、酱油、耗油熬成的酱汁浇于臊子表面,翻炒至均匀,让每一粒肉丁都焦黄油亮,加秘制调料,盐,盛出备用。

卤汤是制作臊子的关键步骤,其汤底由老母鸡伴随八角、花椒、孜然、京葱、生姜等熬成,添少许味精、鸡精,水淀粉勾芡,最后将煮好的臊子倒入,一锅鲜咸厚重的扁食臊子就制作完成。

油泼辣子 作为扁食的最佳拍档,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制作工艺。起火烧油,油温至八成,倒入花椒、草果、小茴香、八角、香叶、桂皮、葱段爆香,捞出杂质,将热油浇于磨好的辣椒面中,滚烫沸腾、满碗红光、香气四溢。

压面 面粉和水的交响,勾勒出扁食最原始的风味,蔡少芬比谁都清楚压面的奥妙;将压好的面切成大小合适的梯形面片,放一沓面片在手掌上,抓少许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弯、一捏,变魔术般包成了耳朵状的扁食;煮扁食也很讲究,要煮得恰到好处,一般过两水便可出锅;泼上臊子浇头、辣椒、葱花,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清水荤扁食就呈现在吃客面前,令人垂涎三尺。

相比于县城扁食,清水乡下的扁食又是一番风味。

核桃 作为清水县闻名遐迩的干果,理所当然成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今天,它将在姚小芳家的餐桌上大放异彩。

豆腐切丁,韭菜切段,入锅翻炒,断生出锅,放入研好的核桃碎搅拌,扁食馅儿就制作完成了。制作扁食皮的任务交给姐姐魏慧芳来完成,和面、擀面,几十年功夫的沉淀,让魏慧芳对力量的掌握有十足的把握,一招一式都在方寸之间完成。将擀好的面切成梯形面片,包入准备好的核桃馅料,下锅。另一边,青菜叶、小米椒、醋搭配而成的蘸料,便是乡下扁食的特色之处,蘸一口,润滑可口,再蘸一口,细腻爽口,回味无穷。

清水扁食又因当地汉回杂居,一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回族扁食讲究清淡,以羊肉、芹菜、萝卜、豆腐、韭菜等为馅,捞在碗里配以豆芽、菠菜等,浇上一勺纯胡麻油,调辣椒、醋、盐即可食用,营养价值颇丰。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烹调方式的不同出现了麻辣扁食、浆水扁食、水煎扁食、清蒸扁食等,因食材的选择不同出现了杏仁扁食、麻腐扁食、葵花扁食等,极大地丰富了清水扁食的内涵。

“扁食”与“遍食”谐音,取“遍食天下”之意,体现了清水人民追求温饱的期盼之情,也代表清水人民热情好客,笑迎四方宾朋,其精细制作的背后,更是清水劳动人民对传统佳肴的守护与传承。一如既往,蔡少芬早早开门营业,为匆忙过往的吃客们做上一碗热腾腾的扁食,唤醒一天的美好心情;乡下,姚小芳一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生活信心足了,日子也从此有了奔头;霓虹璀璨的夜晚,小马店里仍旧灯火通明,他开始为第二天事情的忙碌着...一切,都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奋力前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