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最喜欢听太奶奶讲他们老一辈的故事,使我印象最为时刻的便是建国初期时的三年灾荒。太奶奶说那三年呀,吃不饱,穿不暖,身边有很多人都没能挨过去,走了。万一还在,便能看看现在发展的有多好了。
那时候,年龄尚小的我问太奶奶,河里到处都是鱼,地里也有野鸭野兔,他们为何会被饿死呢?
爸爸走了过来,抱我在怀里,讲起了他小时候的故事。 爸爸小时候经常几个朋友一起出去钓鱼,一天下来也钓不了几条。有一次暑假,他和一个叔叔拿着水桶铁锹等去干塘,那是一个很小的野三角塘,他们俩从上午一直干到下午太阳快下山,筋疲力尽,一人却只弄了一桶鱼回家。
在他们那个时候没有分田到户,大人们所有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属于公家,根本没时间出去打鱼摸虾。如果遇到雨天不出工的情况,也会冒雨出去网点鱼,记得有次下大雨,你爷爷一个人穿蓑衣戴斗篷,扛着扳罾在一条流水河里扳了一二十斤鱼回家呢。
要知道建国初期实行集体经济的时候,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沟之外,大一点的水塘都属于集体财产。因此水塘里是禁止捕鱼的,但在平常,小孩子用自制的钓鱼杆钓野鱼也是可以的。到了年底每个小队都要干鱼塘,干到的鱼再按每家的总工分一分,一般也就分个十几二十斤,过个年而已。
七几年有几个冬天下着很大很大的雪,家里有一只大黄狗,只要队里不出工,你爷爷便会带着大黄狗出去捕兔子。那个时候虽然野兔多,但也不是你随便能捕得到的,毕竟野兔很机灵,跑起来还很快,但是你爷爷在大黄狗的帮助下,每年冬天倒也能捕上五六只兔子,全家六口人一年下来,有那么几天打打牙祭。
野鸭虽然他们小时候见到过,但能在天上飞的,除了村里民兵连长家有铳枪打过之外,其他人想抓也抓不到。所以爸爸小时候也没有吃过野鸭。
根据爸爸儿时的经历可以告诉你,以前的鱼虾、野兔也并不是那么好抓。能抓到且允许抓也是有次数的,做个菜下下饭还是可以的,怎么能有多到当饭吃的时候呢?
长大后,我看到了一个历史典故:晋惠帝执政时期,有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人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知道后大为不解地对大臣们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我就像是过去的晋惠帝一样啊!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能了解爸爸爷爷太奶奶他们老一辈的艰辛。你们从长辈哪里听到过哪些令你们难忘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和小编一起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