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行》之十:潭柘寺:寺龄1712 年 北京地区修建最早
“西山古潭柘,今日径初由。问景层层妙,入门步步幽”。这是清嘉庆皇帝初游潭柘寺所作的诗句。潭柘寺如果从建寺算起,已经有1712 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佛教寺庙,民间曾有“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因建寺年代之久,历史上来此拜谒皇帝之多而名冠京城。经考证,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
潭柘寺原名嘉福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唐时曾叫龙泉寺,金代叫大万寿寺,明代复旧名嘉福寺,清代又改岫云寺。
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成为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因此对该寺的建设颇为重视,由朝廷拨出专款,或由太监捐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
潭柘寺工作人员 温海芹
明代的潭柘寺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当时有很多外国人来潭柘寺,有日本的无初禅师、东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连公大和尚等,最后他们都终老在这座潭柘寺,他们的塔就建在山下的塔林。
进入清朝后,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先后到寺游览、礼佛或者赐匾。特别是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
潭柘寺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西路有戒坛、观音殿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高僧的砖塔或石塔。整座寺院庄严肃穆、梵音袅袅、幽静雅致、碧瓦朱栏、修竹丛生,流水潺潺,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成为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潭柘寺内古树名木众多,古松、娑罗树、银杏树树体高大,遮天蔽日。特别是毗卢阁东侧的两株10余米高,遮荫20多平米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它植于明代中期,现在已有400多年的树龄。
古树参天,竹林奇秀是谭柘寺的一大特色,而这寺庙里还有二宝,那就是铜锅和石鱼。
古老的潭柘寺原有三口大铜锅,头号锅用来煮粥,2号锅做饭,这两口大锅早已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最小的3号锅,是和尚炒菜用的。
据说头号锅直径12尺,深6尺有余,煮粥时由七八个和尚烧火,粥饭可供全寺僧众吃上一天。而位于潭柘寺观音殿西侧龙王殿前廊上的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能发出五声音,可惜我们拍摄的时候殿前正在维修,无法一睹它的全貌。
其实在整个永定河流域的上下游地区,寺庙众多且历史悠久,兼收并蓄,恢宏大气。比如大同的华严寺、悬空寺、门头沟区的戒台寺、灵岳寺等等,它们在时间跨度上自汉唐至明清绵延2000多年,成为这一流域宗教文化的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