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为陇上花都,城乡山川居民庭院里、田野上到处牡丹飘香,芍药竞艳,百花灿烂,成了陇原大地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温润的气候条件,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牡丹芍药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温床,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息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织锦大地,创造美好生活。即使生活再艰辛,牡丹也要种在庭院里的,这是吉祥富贵美好的象征。一代代人传承这种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种花、赏花、画花、咏花成为时尚,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牡丹、芍药在临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即缘于此。行走洮阳大地,探究临洮花卉产业发展路径,特别是牡丹芍药产业发展,我们感动于那些毕生种植、研究牡丹的农民群体以及他们中的佼佼者,是他们凭着!勤奋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一点点,一步步积累,苦心孤诣,厚积薪火,为临洮牡丹芍药产业发展奠基铺路,为产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的主人公王志学先生就是这么一位牡丹产业发展上为众人抱薪者,佼佼者。
王志学,临洮南川玉井镇朱家坪人氏,今年已整整七十九岁。初识先生,他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诚敬谦和,谈吐儒雅。与人谈话,三句不离本行,言必牡丹前世今生,轶闻趣事。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从孩童时代涂鸦画牡丹到移栽牡丹及至壮岁大面积繁育牡丹,年老后专心画品种牡丹,至今临池不辍,真正的将牡丹融入生命,真正的临洮牡丹托命人。让我们从头记录这位不平凡农民。
缘起翰墨,情注牡丹
王志学的父亲是一位解放前的临洮农校毕业生,精通农林技术又擅长写字画画,家中自是翰墨飘香,在家庭环境熏陶下,他孩童时代即蒙其父耳提面命,也提笔涂鸦起来。由不经意的好奇涂鸦到喜爱写字画画,他经历了一次飞跃,十岁大时竟喜爱起牡丹花来,为了写生需要,他竟跑到离家几里开外的蜂窝寺将一株大牡丹树下的小苗移至自家庭院,说起七十年前的这件事,王老有些得意的神情,寺院的聋和尚是那么的不情愿,是他凭孩子的真诚打动了聋和尚,才勉强允诺的。这株牡丹正式开启了王老七十年的牡丹人生。他精心侍弄牡丹,浇水、施肥、修枝打杈、亲眼看着这株牡丹一天天长大,以此为机缘,开启了他几十年来搜集、引种、保护传统优良紫斑牡丹品种的艰辛之路。
艰辛求索,筚路蓝缕
1960年,因为饥荒,王志学初中未毕业即回乡务农,从此梦断校园。1961年结婚成家,他一直未放弃自已写字画画的爱好和对牡丹的偏爱,工余饭后,挥毫沷墨,日久见功夫,他成了南川名气不小的书画家,乡邻厅堂多见先生中堂等书画作品,大家给他的润笔收入也多少贴补了家用,他也感受到了乡民对文化人的尊重,这也是他身居僻壤,痴心书画的动力之一。他依久醉心于牡丹,见到花型花色奇特的品种牡丹,赞叹有加,苦口婆心,千方百计收入园中。说也因缘奇遇,王先生的岳父也是一位牡丹爱好者。他岳父因为和"邓园″(邓宝珊省长花园)园丁范立山(临洮玉井人)熟识,不仅自己从范立山处引入了十几个珍贵品种紫斑牡丹,而且从范立山那儿学会了牡丹嫁接繁殖技术,王先生又从岳父手中学到了牡丹嫁接技术,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珍稀品种的扩繁,只需自己用紫斑牡丹实生苗作砧木,行嫁接繁殖就可扩繁优良品种了。他在自家庭院播种紫斑牡丹,从别人家优良品种树釆集接芽,自己嫁接,通过十多年的坚持,他将临洮紫斑牡丹优良品种,如“佛头青”、“三学士”、“书生捧墨”、“冠艳群芳”等几十个品收收入园中,自家庭院成了紫斑牡丹品种园,彼时的王先生并没有扩繁搞产业的想法,他只是搜集品种当自己画画的蓝本,他仔细观察不同品种紫斑牡丹花色、花型、叶型、长势的差异,他以画家的眼睛在捕捉紫斑牡丹的神韵。一般人眼中,牡丹品种的差异在于花色花型而已,王老的眼中,每一个品种有每一个品种的特点,即使叶型、花型的一丁点差异也难逃他的法眼,长期钻研一件事情,人像着了魔似的,他亦自号″赤脚癫叟″,他查阅文献资料,考证牡丹栽培历史,学习先进栽培管理技术,院子里牡丹树壮花艳,生机勃勃,画中的牡丹维妙维肖,好似从地里移到纸上。中国写意牡丹偏于夸张手法表现,他则以写生手法真实展示品种特性。长期的痴迷探索,他成了一名牡丹专家,说起牡丹如数家珍。他是一位有追求的农民,在身居僻壤的艰苦农村生活中,没有外援,不甘平庸的王志学通过艰苦探索,成长为一名牡丹专家,这也为后来的产业发展奠了基铺了路,他的经历予人以很多启示,一个人应该有所追求,而不该庸庸碌碌过日子;一个人应该在认定的目标上,努力坚持......
包产到户好,牡丹展翼生
1981年,临洮农村包产到户了,束缚人积极性的桎梏取掉了,王志学觉得大干一场的时机来临了,他当年就播种了三分地牡丹,以后通过移栽小苗,他将自家4.5亩承包地的大部分种了牡丹树,他对牡丹的未来也并不明晰,他只觉得这么多的优良品种紫斑牡丹应该扩大繁殖,走向千家万户,美好的东西是大家都喜爱的,岂能独美其美,而应美美与共。就这么单纯,就凭这心愿,他就敢这样做,要知道四十年前,农村的物质条件很差,大部分人仍在为吃饱肚子而奔波,种花人常被人调侃说″这人要吃花呢",好在他有书画特长,润笔收入帮他部分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俗话说,″树谷之计,在于一年;树木之计,在于十年″,种牡丹树就是踏上了一条长周期高风险的路。太爱了,根本顾及不了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么大胆,这么毅然决然,他事实上成了牡丹产业的先行者。
汗沃黄土牡丹艳,一朝天香袭人来
从1981年开始播种、移栽的这三亩多牡丹,从播种到开花,经历了4一6年时间,牡丹幼苗期生长缓慢,长上五六年也就勉强1米高的样子,小苗不开花,也没人要,人家要见了花才肯卖。连续五六年的春耕夏耘田间管理,在考验着种花人的耐心和意志毅力,人不负牡丹,牡丹定不负于人。从1984年始,终于有人上门求购牡丹了,新疆的机关单位、天水的农林单位来朱家坪釆购牡丹苗,他庭院的品种牡丹成了活广告,人家看他老实巴交,也乐得和他打交道,随便买些就能收入千二八百的,生活也改善了,王志学更加坚定了发展牡丹的想法。毕竟那个时期,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花卉市场也狭窄,一户农民一年收入几千元已经是冒尖户了,这也说明了牡丹作为长周期植物具高回报高收益的特点。他对牡丹品种认识上是明确的,那就是一定要发展那些大家认可的传统优良品种,种子播种尽管繁殖效率高,但实生变异现象困扰着优良品种的快速扩繁,他用嫁接方法将花色花型不好的植株改造为优良品种,后来又尝试芍药根嫁接技术,他成功了,这为优良品种的快速扩繁开辟了一条路径,也为产业发展走品种化道路创造了条件。在牡丹栽培新技术运用上,他总是走在全县前列。从1984年初次将牡丹苗变为商品始,二十多年来,他的三亩多牡丹园种了买,买了再种,前前后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通过长期浸淫牡丹行业,他看到了牡丹的春天,2014年,王志学鼓励儿子在朱家坪租地一百多亩,成立“天香牡丹园”,发展牡丹产业。
厚积终薄发,花报爱花人
2014年的这次扩张,前景于老王是毫无悬念,但小王却有些吃不准,但他相信父亲的眼光,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干建筑工程出身的小王对技术行当也有切身的体会,粗疏不用心是质量大敌,这个牡丹园的前景全在乎质量。他和妻子吃住在牡丹园,风雨寒暑,象照顾婴儿一样务作牡丹,在品种选择上严格把关,不是优良品种不发展,狠抓田间管理,牡丹用树壮花艳报答了他们夫妻,参观过的人都对他务作的牡丹啧啧称奇,热火的销售也回报了他们,七八年来,外地客商、本地客商大都对他的牡丹高看一眼,都乐得和他合作,业绩最好的一年,销售额高达八九十万元,平常水平也在二三十万元,他个人在县城也卖了楼房,购置了小轿车,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上了富裕生活。
结语
王志学,这位将届耋龄的农民,年轻时虽穷居僻壤但因为有追求有梦想勇于实践不甘平庸,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他干成了一件大事,既成就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和社会,他是一位优秀的农民,他身上展现出的精神令人敬仰,同时也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孔子说:″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他正是这样的人。当前乡村振兴大幕已经开启,产业建设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王志学用爱浇灌牡丹,一路走来,形成富民产业。个中三昧,值得深思。(王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