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修建前的老家书屋
莫沟村,距孟州市西北约10公里,西虢镇管辖。关于莫沟村的建村时间,史料的记载并不明确,或者说有些矛盾。
明正德《怀庆府志·孟县乡村》的永安乡管辖的八里三十七村中并没有莫沟村之名,而1986年《孟县地名志》记载莫沟村却是:“明末,苗氏自济源古墩头迁于半沟崖,继有何氏到此落户,形成村庄。” 似乎是明末建村。虽然清康熙《孟县志·村镇》名单中有莫沟村,但却是这样的记载“西北路莫家沟”。这个记载与莫沟村所在的方位不一置,因按照方位,莫沟村应与南社村、店上村、姚庄村同在孟县西路村镇名单之中,而不应在西北路名单之中。如果我们详查西北路村镇名单,会发现这个名单中记载了15个“某家沟”之村名,如张家沟、耿家沟、焦家沟等,全部为清代的西北路村镇名,现全部归槐树乡管辖。这就说明清康熙《孟县志》中记载的西北路 “莫家沟”村,不是今天的莫沟村。不过乾隆五十四年在冯敏昌编写的《孟县志》中有了莫沟村的记载。
清乾隆《孟县志·村镇》记载:“西路永安乡载道里上莫沟村、下莫沟村。”所谓的上、下莫沟是以村民居住地来命名的:居住在沟下,称下莫沟;居住在沟上的称上莫沟。民国《孟县志》记载:“五区顺涧乡上、下莫沟村”;抗战、解放、建国初期属五区不变;1956年属南社乡;1958年属西虢公社,建立莫沟大队;1983年社改乡,后乡改镇,大队改为村委会。
二
文水老桥
莫沟村下有一条水系:文水,又称顺涧水,是一条季节性溪水,水源主要来自长涧沟内的泉水汇集和雨季洪水。不知什么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文字材料中都把“文水”改称“汶水”。史料上记载古时人们之所以把这条小溪称为文水,是“或曰其水所至,文事兴焉,故曰文水。”这说明之所以古人称此溪为文水,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更为深远和丰富,那么把“文水”改称为“汶水”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孟州人利用长涧沟修建孟州最大的水库---顺涧水库之前,文水河沟之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据说这条大道使用了几千年。
最近读了陆华农先生的《说说晋商马里茶路》一书,让我兴奋异常,你很难想象,孟州竟然是中国古代由晋商开辟的通往欧洲万里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
茶马古道,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情话意的味道,闭上眼晴想象一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马帮、船队、驼铃、大漠、孤烟、落日。但,这些似乎与我们这个内陆小县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它确实又是历史的真实。
按照陆先生的考证,晋商购买茶叶的主要地点在福建武夷山地区。采购到茶叶后,经过梅溪水路到达福建崇安市之后,雇佣上千脚夫肩挑茶叶翻越武夷山的崎岖山路,经闽赣古驿道由陆路向北,在上饶的石塘古镇改水路沿铅山河运抵江西河口镇。过铅山、弋阳县城,到达鹰潭市之后转向西北,在南昌市余干县瑞洪镇与上饶市进贤县三里乡之间入鄱阳湖。信江流淌出上饶的境界,一直向西的信江在鹰潭市拐了个弯,从那里转而向西北之后,注入鄱阳湖。在江西河口镇晋商将茶叶与瓷器一起装大船沿信江浩浩荡荡地一路向西,经鄱阳湖进入长江水道,经过湖口,逆长江到达湖北武汉汉口镇。逆长江到达湖北武汉、汉口镇溯汉水西驶、北上,经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再出襄樊市,溯唐白河、唐河北经河南南阳府唐县,达水路终点河南赊旗店。至此,全长1500余公里的漫漫水路终于走完。晋商茶帮从南方进入中原后,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大车运输,从赊旗上岸的茶商转陆路,改用骡马托运辎重北行,经裕州、叶县、宝丰、汝州过登封府、洛阳,少部分茶帮转洛阳,经西安、兰州,去往西北边疆,大部分茶帮向北达黄河南岸。由孟津渡口过黄河后,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两条路线。
一路沿黄河岸向东,至冶戍、坡底、全义、店上、干沟桥、西虢、义进、侯庄、三道沟,由孟县城西城门进入孟县城,修整后出北城门,过梧桐、龙宿、长店、谷旦、罗庄堡进入沁阳市。过崇义镇、河内抵达太行山,沿古羊肠板的太行径,过晋豫交界碗子城,进入山西。
一路从孟津渡过黄河,过孟津渡达北岸的白坡渡口,沿黄河岸向东,至冶戍、坡底、全义、店上,进入长涧沟,沿文水河岸向北,过莫沟、横涧、古周城、涧西村、龙台村,进入济源境内,经轵城向北进入太行八径之一的轵径,北上泽州、长治,走出上党山区,经子洪口进入晋中谷地,进入晋商的家乡晋中市。
在晋中的祁、太老号稍事休整后的晋商,全部改换畜力大车,经徐沟、太原、阳曲、忻州、原平,直抵代县黄花梁。此时,一部分沿“走西口”的通路,经雁门关、岱岳(山阴县)、右玉,穿过古长城的杀虎口去了归化(呼和浩特);大部分经应县、大同到达塞上重镇张家口。然后再从张家口到达库伦(乌兰巴托)和恰克图(俄国),实现对外贸易。这就是一整条茶马故道的故事,莫沟下的文水古道是茶马古道的一段。
三
莫沟一景
莫沟村坐落在岭区,面积不大,村民有700多口人,一百多户。随着孟州工业化的建设,莫沟村陷入产业集聚区正中,四周被蓬勃兴起的企业包围,再加上工业用地紧张,莫沟村俨然成了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岭区可耕地有限,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瓶颈;生活不便,年轻人出去便不愿再回来,医疗设施不完善,同其它农村一样,成为一个空壳村,现实而实际问题摆在村委会面前。莫沟村的出路在何方?
2015年4月,孟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产业集聚区内的莫沟村为试点,提出了“一修复三实现” 的工作思路,力争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塘、不扒一间房,根据区位特点和民俗特色来建设“老家莫沟”,留下记忆,留住乡愁,孟州市要率先探索出一条产业集聚区内生态失衡村庄就地改造新模式。
“一修复三实现”就是要通过“修复乡村生态”,以最大限度保护现有植被生态,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实现“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将基础设施、教育、公交医疗、卫生、养老、自来水、天然气等城市公服务向莫沟延伸;实现“共同富裕”,采取众筹的方式,让莫沟村民以房子、树木等固定资产或现金入股,成立公司发展乡村游。依托网购村淘项目,在莫沟村建设了13间村淘店,通过拓展物流、摄影、信息、网页设计等服务业,吸引在外务工青年和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实现“优秀中华文化回归”,在村民中广泛开始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归纳出16条符合本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引导村民遵守,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市场。
依照莫沟村依山傍水、空间层次明显的特点,对莫沟村实施了街区改造、窑洞修复、水系打造三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了窑洞书馆,引来了天然气,通上了公交车,完成了厕所革命和污水处理,稳步推进了垃圾分类治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莫沟村的改造初见成效,全村围绕着“吃、住、行、游、养、娱、学”等旅游要素全力发展经济,成立了十余家股份制合作社。如今的莫沟村互联网信号全覆盖免费使用,村内还办起了淘宝店,建成了卫生所、养老院、幼儿园,另外还建起了民俗、餐饮、游乐场、会议中心等等,莫沟村现已发展成为集美食小吃、宜居宜业、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村庄,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4A级景区”等多项荣誉,“老家莫沟”这个品牌响亮全国。
2017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春节特别节目《老家莫沟》,让莫沟村一下子火了起来,时止今日,每至星期天和节假日,莫沟村人山人海。2020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500万元,村集体收入286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达到1700元。谁能想到,几年前那个空心化严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破败村庄,如今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莫沟在不知不觉中出名了,出名之后不仅是村民收入的增加,更多外出打工的年青人重新回到农村,决心在家乡创业。还有更多的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在儿孙的带领下过来看一看,来这里寻找心中那一点点思念。正如凤川先生写给莫沟的诗:
当我老了
心无旁挂
带上厮守一生的她
去莫沟老家
远离喧嚣与繁华
觅一处窑洞住下
……
不用说沧海桑田,仅仅百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孟州在地理、地貌、道路、村庄都时刻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飞速的变化之中,想要寻找历史,寻找那一份若隐若现、割舍不离的乡愁,恐怕也只能在历史资料、文献和老年人的回忆之中追忆了。不过老家莫沟的修复经历和经验,也许能让我们在寻找乡愁的思绪中,抓住一点点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家乡文化。
作者简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责编: 李悦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