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腹地的孟州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有着众多特色鲜明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河阳花鼓戏就是这个艺术长河中风情浓郁的艺术奇葩。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颇爱戏曲并会拉四弦琴的孟州市赵和镇大马沟村富豪刘同德,常与在他家教书的苏庄村举人王世芝围桌而坐,操琴和唱,并邀来众友参加,成立了“君子学社”,后改称“同乐会”。他们根据宋、元以来流行于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划旱船等民歌小调,把《西厢记》读本改成唱词,自设唱腔,分成五折,为公众演出。后又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完善,逐步提高,将原来只能演小折子的民歌表演,发展成为“生、旦、净、丑”行当俱全且能演大戏的戏曲剧种。清同治十年正月,与刘同德有亲戚关系的“转本御使”梁晓彦因七十大寿由京城返家,大马沟同乐会前去庆贺,颇受梁的嘉赏,并将大马沟同乐会改名为“花鼓戏班”。时隔四天,大马沟村举行了隆重的“祭鼓仪式”,刘同德当众宣读“三规三绳一矩”,宣布“花鼓戏班”正式成立。
花鼓戏班成立后,逐渐向外传播扩大,至清末民初时,此剧种已有相当规模,仅孟州境内就有民间花鼓戏团50多个,并流行于怀府八县及临汝、鲁山等地,上演剧目近百个。每逢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喝彩声接连不断。当时在孟州境内家喻户晓,妇孺能吟,普及率颇高,从家庭院舍到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听到花鼓戏的哼鸣声。至今还流传着“人们去锄地,唱的是花鼓戏;在家纺线条,哼的是花鼓戏”等民谣。
花鼓戏的唱法多用“哼”音,按照曲调填词,凡是一字多个唱音时,各字音的连接用“哼”音唱出,因此,花鼓戏亦称“哼哼戏”,其唱腔、话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花鼓戏的曲牌主要有:叠落、满舟、太平年、银扭丝、剪剪花、背宫、阳调、满江红、靛花调、叠断桥、嗑瓜子、下河调、上河调、寿州、两句半等18种,每一段曲子都如同一首风情浓郁的民歌,曲调细腻、规范,委婉动听,宜于传唱,属于联曲体的戏曲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07年2月,河阳花鼓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平超明
责编:张 晨校审:牛联平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